绿电交易规则落地:提升电力交易含“绿”量!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近期携手发布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不仅明晰了绿色电力交易(简称“绿电交易”)的定义、交易范畴及价格形成机制,更在国家战略高度上构建了统一的绿色电力交易框架,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绿色能源生产消费体系及长效机制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绿电交易:市场价值与环保效益的双重体现
绿电交易,作为一种创新的市场化手段,直接连接了用电企业与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实现了绿色电能的直接购买与绿色电力消费认证(“绿证”)的获取。这一过程不仅全面彰显了绿色电力的经济价值与环境贡献,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深度融合。绿电交易的推广,不仅让可再生能源的外部性在能源体系内部得以内部化,更激发了能源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力,为经济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铺设了绿色跑道。
市场繁荣背后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绿电交易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绿电绿证交易量已突破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高达327%,其中绿电交易电量更是达到了1481亿千瓦时,绿证交易也达到了3907万张,相当于390.7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绿电消费不活跃、消纳难题、“电—碳”市场协同不足及绿证国际互认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体制机制优化:激发市场活力与透明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体制机制入手,优化绿电消费市场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提升企业和个人参与绿电交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升社会对绿色电力的认知与接受度,激发市场需求。同时,建立跨省绿电交易规则与监管体系,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与透明,促进绿电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与高效消纳。此外,构建双轨制绿电交易市场体系,既保障强制配额交易市场的稳定性,又鼓励自愿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引入绿电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丰富市场交易品种,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
技术创新与标准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是推动绿电交易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加大对绿色电力技术的研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电力生产、储存、调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时,建立动态电力排放因子数据库,实时反映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积极影响。在国际层面,积极寻求与国际绿证发行机构的互认合作,提升我国绿证的国际流通性与认可度,增强绿电交易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的发布,不仅为我国绿电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开启了新篇章。未来,随着体制机制的持续完善、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拓展,我国绿电交易市场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
展开全文
vx扫码可以免费试听
评论